问:“空性”是佛教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但也是最常被人误解的概念。您觉得人们应该怎样理解“空性”?
希阿荣博堪布答:空性是现象最本质的属性,现象是空性的表达。正如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观察现象,我们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理解空性。我们都有一个根深蒂固的“我”的观念。什么是我?你会说这个身体是我。身体由地、火、水、风这“四大”组成,也就是肌肉、骨骼、器官、毛发、水分、呼吸、气脉、热量等。这其中包括有形的,也包括无形的。单个来看,我们很难说肌肉、骨骼、水分、呼吸是“我”,否则,减肥成功后,你会感觉自己不完整了,因为有一部分“我”被减掉了,而实际上,你根本不会这么想,反而会觉得自己比以前更加完美。同样,我们吐唾沫、呼吸的时候,也不会认为自己被吐到了地上,或者被呼出去又吸进来。可见,“我”不存在于各别的四大中。那么思想、意识是不是“我”呢?思想意识只是一个个念头,心念的相续,迁流不住。任何时候当你想捉住念头,都处于前念已灭、后念未生的状态,如果念头是“我”,“我”在哪里?“我”也不存在于身体和心念之外,没有人会认为自己身心之外的某个人或某件物品是“我”。“我”是建立在身心组合体上的一个概念。既然是组合体,就是相对、依赖其组成部分而存在,没有独立固有的自体。又因各组成部分皆在不停的变化运动中,所以整体形成的同时自然处于解构的状态,不具有恒常性,且当体即空。然而,人们却坚信有自在实存的“我”,并由此生出对“我的”的执著,想方设法呵护保全。人如此,物、事亦如此。比如一张木桌的存在,依赖于木头、钉子、木匠的劳动、我们的觉知和观念等等。木头由树而来,树由种子、土壤、气候、阳光、雨露而来,种子由另一棵树而来……仅木头这一项,其由来就可以无穷追溯。其他各项亦复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