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素食至今已七年了,一向若无其事,也不想说什么话。这会大醒法师来信,要我写一篇“素食以后”,我就写些。
我看世间素食的人可分两种,一种是主动的,一种是被动的。我的素食是主动的。其原因,我承受先父的遗习,除了幼时吃过火腿以外,平生不知任何种鲜肉味,吃下鲜肉要呕吐。三十岁上,羡慕佛教徒的生活,便连一切荤不吃,并且戒酒。我的戒酒不及荤的自然:当时我每天喝两顿,每次绍兴酒一斤以上,突然不喝,生活上缺少了一种兴味,颇觉异样。但因为有更大的意志的要求,戒酒后另添了种生活兴味,就是持戒的兴味。在未戒酒时,白天若得喝两顿酒,晚上便会欢喜满足地就寝;在戒酒之后,白天若得持两回戒,晚上也会欢喜满足地就寝。性质不同,其为兴味则一。但不久我的戒酒就同除荤一样地若无其事。我对于“绿新醅酒,红泥小火垆。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一类的诗忽然失却了切身的兴味。但在另一类的诗中也获得了另一种切身的兴味。这种兴味若何?一言难尽,大约是“无花无酒过清明”野僧萧然的兴味吧。
被动的素食,我看有三种:第一是营业僧的吃素。营业僧这个名词是我擅定的,就是指专为丧事人家诵经拜忏而每天赚大洋两角八分(或更多,或更少)的工资的和尚。这种和尚有的是颠沛流离生活无着而做和尚的,有的是幼时被穷困的父母以三块钱(或更多,或更少)一岁卖给寺里做和尚的。大都不是自动地出家,因之其素食也被动。平时在寺庙里竟公开地吃荤酒,到丧事人家做法事,勉强地吃素;有许多地方风俗,最后一餐,丧事人家也必给和尚们吃荤。第二种是特殊时期的吃素,例如父母死了,子女在头七里吃素。孝思更重的在七七里吃素。又如近来浙东大旱,各处断屠,在断屠期内,大家忍耐着吃素。虽有真为孝思所感而弃绝荤腥的人,或真心求上苍感应而虔诚斋戒的人,但多数是被动的。第三种是穷人的吃素
丰子恺简介
丰子恺(1898.11.9-1975.9.15),曾用名丰润、丰仁、婴行,号子恺,字仁。汉族,浙江崇德(今桐乡)人。我国现代画家、散文家、美术教育家、音乐教育家、漫画家和翻译家,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文艺大师。他的文章风格雍容恬静,漫画多以儿童作为题材,幽默风趣,反映社会现象。他的儿子丰华瞻为父亲作传《丰子恺小传》。丰子恺给孩子们写了一封信《给我的孩子们》,书籍《我的苦学经验》深受读者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