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 mo a mi tuo fo
南 無 阿 彌 陀 佛
我们用四句话可以明白,怎么样子开智慧,大家做好这个四句话,自己随时随地也很快乐,也能够令众生得快乐,让众生都很快乐。
哪四句话呢?就是——把自己当别人,把别人当自己,把自己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做好这个四句话,就能够成就广大的智慧,而且自他都快乐。
第一个是把自己当别人,严格要求自己。
我们是怎么样?我们是对自己很放松,老是给自己找借口,找理由。我明明做错了事情,还要找个借口说,哎呀,什么什么原因,找一个理由来掩饰一下,但是对别人要求很严格,老是看人家的过失,哎呀,这个也不对,那个也错了。所以要反过来,要把自己当别人,要用严格要求人家的心来严格要求自己,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子能够做一个世间的好人,这是我们修行的第一步,而且能够初步地降伏我执,把自己当别人,初步地降伏我执,这是最基础的。
第二步是把别人当自己,对别人好就是对自己好,永远要宽恕众生,这样子我们的心境才会一天一天地更加安祥,不会生气,不会怨天尤人。
要知道,起一念排斥别人的心,就已经伤害了自己的慈悲心,就已经伤害了自己安祥的心。
有一位禅师开示大众说:“染缘易就,道业难成,道念若同情念,成佛多时”,你修行的心好像你留恋感情的那种心,如果有那么强烈的话,那么成佛多时,早就成就了。
“为众如为己身,彼此事办”,为了大众,如果好像为了自己这样子地肯下功夫,去帮助众生的话,那么彼此事办,彼此都能够大事已办,都能解脱。
“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没有见到他人过失,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这样子是把别人当自己。
“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这样做的话,就能够走向解脱,开始修行,这个是修行的前行。
第三句就是正式修行了,把自己当自己,要深信自己具有佛性,只有这样子的自我肯定,我有成佛的可能性,这是我生命发展的方向, 我哪里需要跟外面的别人去比呢?
我不需要跟人家攀比,为什么?我跟人家比都是外在的相,这个相是虚幻无常的,我要抓住真实法,就是什么?
我自己有佛性,我要开发我的佛性,这个是我生命的发展方向,这个才是最重要的。只有这样子的自我肯定,好像悉达多太子初降生的时候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这个“我”就是指我们的佛性,唯有自性最尊最贵,这样子的自我肯定才有自信心,才不会跟人家去比较,才不会有傲慢心,不会有自卑心。
肯定自己的价值,就不会“闻誉则喜,闻过则怒”。
一般的凡夫他容易生气,你看现在的人,离婚率很高,为什么离婚呢?
他自己的心不成熟,他的心放在人家那里,老是觉得要人家对他好一点才开心,否则的话,他就觉得不满足,就生气,一生气两个人就吵架。其实是因为不能够自我肯定,不知道自己本具佛性,才会吵架,才会离婚。所以要自我肯定,要有自信心,要肯定自己有佛性,皆可成佛,这样才会勇猛无畏地精进修行。
第四句是把别人当别人,肯定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成佛,所以就有平等心,就不会轻视他人,乃至于一只蚂蚁,都不会轻视它,都不会伤害它。
不会与别人对立,不会与世界对立,这样子所看到的一切都是圆满的,无不圆满是大圆满,就能够有智慧,没有烦恼,有慈悲就没有冤家。
-02-
“佛心者,大慈悲是。”
佛心就是大慈悲,我们学佛要心同佛心,要学慈悲心,慈能予乐,悲能拔苦。
你看,释迦如来作太子,就因为对众生有大慈悲,见众生有生老病死苦,想作国王不能够让众生免除这些生老病死苦,所以示现出家成佛,广度众生。
可以说没有慈悲就没有佛教。
悉达多太子当年如果不是因为大慈悲心,没有示现出家成佛,那现在我们这一期的教法就难以圆成。
所以说“佛心者,大慈悲是。”
“以无缘慈,摄诸众生。”这里面又有生缘慈、法缘慈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生缘慈是见到众生苦,这时候生悲愍心,拔苦予乐。这个凡夫都能有,很有同情心,看到众生很苦,生怜愍心去帮助他。
法缘慈,就是如理思惟,众生因为不知道诸法皆空之理,所以常以自私自利的心去求乐,最后得到的是苦,无异于缘木求鱼。那么菩萨,“不为自己得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诸苦生于欲自乐,诸佛生于利他心;由此自乐与他苦,确当交换佛子行。”因为如理思惟,因为真正了解佛法,所以生起这种大慈悲,是法缘慈。
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他不需要缘众生,也不需要缘法,他任运自然地生起大慈大悲。而慈能予乐,又有暂时的乐、人天的乐和究竟的乐,也就是说解脱涅槃之乐。释迦牟尼佛示现成佛之前,为悉达多太子,再过七天就能够得到转轮圣王之位,但是他舍转轮圣王之位而出家,示现成佛,这都是因为大慈悲,“佛心者,大慈悲是。”
所以修行学佛,要能够将凡夫的情与见转过来,这是两大障碍
。将凡夫的感情升华为佛菩萨的大慈悲;
将凡夫的这种知见,开示悟入佛之知见,成就大智慧;
把凡夫的这种小聪明,这种世智辩聪,升华为佛菩萨的无漏清净圆满的大智慧。
凡夫的感情升华为慈悲,我们也可以从体、相、用三个方面来比较。
凡夫的感情他的相是有条件的,不会无缘无故产生的;然后有占有欲,有染污心,随时变化,生灭无常,而且有亲疏分别的。
我们要将这些升华为诸佛菩萨的大慈悲,相呢?是无条件的,没有占有欲,非常清净的,并且永恒不变的,没有亲疏分别的。
佛菩萨对于众生爱护犹如独子,比父母亲关心独生儿子还要胜过。为什么?父母亲对子女很好,那只是一生一世,再入轮回互相就不认识了。而佛菩萨有时候为了教化一个刚强难调难伏的众生,生生世世示现,跟随他、教化他、帮助他,这样子永恒不变。这是相。
体呢?其实凡夫的感情以愚痴为体,本体是愚痴。为什么?
因为凡夫的理智和感情是水火不相融的,有感情就没有理智,所以才会有什么?情人眼里出西施,看什么都是好的。结婚以后什么毛病都看到了,就天天吵架。事实上就说明什么?它本体是愚痴。诸佛菩萨的这种大慈悲,他以智慧为本体,有智慧才真正有慈悲,否则那不是慈悲。
所以,大慈悲第一的观世音菩萨说大智慧法门,“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大慈悲第一,他来说这个深般若法门,所以大慈悲以智慧为本体。因为他以智慧知道,唯有度众生才能圆满自己的福慧;所以知道尽虚空、遍法界就是一个自己,有这种大智慧,所以他真正有慈悲。
打个比方,好像我的右手痛,我的左手不会不理,因为是同体,同体名大悲。真正有智慧,了解佛法了,他知道一切众生与我一体,所以以智慧为体。
那么从用上来说呢?凡夫因为感情而流转生死,而堕入三恶道,而造业,造恶业。
《圆觉经》上说:“三界轮回,爱欲为本。”因为他有感情,所以就有执著、就有分别,就执迷不悟,所以就流转生死,就入三恶道。
而佛菩萨因为慈悲而广度众生,而圆满福慧,圆成佛道。
所以说我们学佛,要将凡夫的感情升华为慈悲。要学习好《佛说观无量寿佛经》上这一句教言,“佛心者,大慈悲是。”
南无阿弥陀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