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金刚经网
久久金刚经网
放生杀生现报录 破戒果报故事 因果故事 五福的意义 种善因得善果
主页/ 其他因果故事/ 文章正文

《楞严经卷一》白话浅释

导读:《楞严经卷一》白话浅释末学怀着恭敬的心对《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用白话进行了浅显的解释,因末学才疏学浅、领悟不深,肯定有很多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仅供交流参考。大佛顶如来密因...
《楞严经卷一》白话浅释

末学怀着恭敬的心对《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用白话进行了浅显的解释,因末学才疏学浅、领悟不深,肯定有很多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仅供交流参考。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第一

唐天竺沙门般刺蜜帝于广州制止道场译

乌苌国沙门弥伽释迦译语

菩萨戒弟子前正议大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清河房融笔受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祇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于国土。成就威仪。从佛转轮。妙堪遗嘱。严净毗尼。弘范三界。应身无量。度脱众生。拔济未来。越诸尘累。其名曰。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而为上首。复有无量辟支无学。并其初心。同来佛所。属诸比丘。休夏自恣。十方菩萨。咨决心疑。钦奉慈严。将求密义。即时。如来敷座宴安。为诸会中。宣示深奥。法筵清众。得未曾有。迦陵仙音。遍十方界。恒沙菩萨。来聚道场。文殊师利而为上首。

译文:

这部经典是我亲自从佛陀那里听到的。一天,释迦牟尼佛在室罗筏城的祇桓精舍与一千二百五十名大比丘聚在一起,这些比丘都是断除烦恼垢染大阿罗汉、佛弟子、住持等,妙善功德超出诸有为众生,能在十方国土通过修行成就行、住、坐、卧四威仪,跟从佛陀为众生说法,具有深妙的智慧足以担当佛陀的吩咐嘱托,他们严持清净的戒律,为三界众生作出佛弟子大的表率,能够现出无量种应化之身来度化众生,能超拔救济未来众生断除各种烦恼恶业,超越各种尘劳的拖累。他们的名字有: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拘絺罗、富楼那弥多罗尼子、须菩提、优波尼沙陀等,这些都是排位居前的。同时还有无数的辟支佛、阿罗汉以及那些初发道心求菩提道者,一同来到佛陀处所。属下的各位比丘结夏安居已毕,并进行完自恣(在大会中,任由众人恣举自己所犯之罪,并对着其他比丘作忏悔),也来到佛处所。十方的菩萨,为了咨询解决内心的疑问,钦慕恭敬地侍奉慈悲威严的佛陀,想要求教深奥缜密的义理。当时,如来敷设法座安坐停当,为法会中的大众宣扬开示深奥的义理。法会坐席上的清净大众未曾听到过这么深奥的义理。迦陵频伽仙鸟鸣叫的声音传遍十方世界,恒河沙数目的菩萨都来聚会在佛陀说法的道场,这些菩萨以文殊师利菩萨为首位。

原文:

时。波斯匿王。为其父王讳日营斋。请佛宫掖。自迎如来。广设珍馐无上妙味。兼复亲延诸大菩萨。城中复有长者居士。同时饭僧。伫佛来应。佛敕文殊。分领菩萨。及阿罗汉。应诸斋主。唯有阿难。先受别请。远游未还。不遑僧次。既无上座。及阿阇梨。途中独归。其日无供。即时。阿难执持应器。于所游城。次第循乞。心中初求最后檀越。以为斋主。无问净秽。刹利尊姓。及旃陀罗。方行等慈。不择微贱。发意圆成。一切众生。无量功德。阿难已知如来世尊。诃须菩提。及大迦叶。为阿罗汉。心不均平。钦仰如来。开阐无遮。度诸疑谤。经彼城隍

。徐步郭门。严整威仪。肃恭斋法。

译文:

当时,波斯匿王准备在他父王忌日设斋食供奉僧团,为他父王超度灵魂。他想邀请佛陀到王宫去接受供养,就亲自来迎请如来世尊,摆设了很多珍奇名贵无法比拟的美味佳肴,同时还邀请诸位大菩萨前往。王城之中也有豪门大家和居士,同时设斋供养僧众,人们在街道上长时间站着恭候佛陀及各位大菩萨等来接受供奉。佛陀敕令文殊师利等上首菩萨,分别带领各位菩萨及阿罗汉等,去接受各位斋主的供养。唯独只有阿难在这之前先接受了别人的特邀供养,到远处云游还没回来,来不及按僧位的席次接受这次供养。既没有上座也没有阿阇梨和阿难在一起,一路上阿难只有单独往回走,那天阿难没人供养。当时,阿难只有手持乞食时所用的铁钵,在所游历的城中按次序一家一家乞食,心中初步打算把最后的施食之人作为布施斋食的施主,不论他是干净还是污秽、是刹利尊贵种姓还是旃陀罗最下等种姓,自己都要用正直的言行和平等的慈悲心去对待,不能挑选斋主的尊贵和微贱,发愿要圆满成就一切众生布施斋饭的无量功德。阿难已经知道如来世尊曾经诃责过须菩提和大迦叶,说他们作为阿罗汉,内心对待一切众生却不均衡平等;阿难等曾经钦敬仰求如来针对众生平等之意作没有遮止地公开阐释,从而排除了各种猜疑诽谤。这时阿难经那个城市的城隍庙,缓慢步行经过庙门口,严谨整理自己的威仪容表,严肃恭敬地执行乞食的斋法。

原文:

尔时。阿难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毗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愿闻法要。于时。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生千叶宝莲。有佛化身。结跏趺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于时。复有恒沙菩萨。及诸十方大阿罗汉。辟支佛等。俱愿乐闻。退坐默然。承受圣旨。

译文:

当时,阿难因为乞食的次第顺序,经过淫女的房屋门前,遭受大幻术的迷惑,摩登伽女用娑毗迦罗先梵天咒将阿难摄伏进入淫室,放在她的床上,淫女躬身对阿难抚摩挑逗,阿难将要被毁坏戒体。如来知晓阿难被淫术所迷惑摄伏,用罢斋饭立刻往回走。波斯匿王和大臣、长者、居士等人,都跟随佛陀一起来,希望听闻佛法要义。在这时,世尊顶放百宝颜色无所怖畏的大光明,光明中生出千叶宝莲花,有化身佛在莲花上结跏趺坐,宣说神咒。释迦牟尼佛敕令文殊师利菩萨带着神咒前往阿难落难的淫室去保护他,恶咒被消灭,押着阿难和摩登伽女回到佛的处所。阿难见到佛陀,跪倒顶礼,悲痛悔恨而哭泣,恨自己无始以来虽然一向多闻,却还未完全成就无畏的法力。阿难殷勤启请世尊宣说十方如来得以成就菩提、寂静、正定、静虑的最初方便法门。在当时,还有恒河沙数目的菩萨以及诸位十方世界的大阿罗汉、辟支佛等,都愿意满怀法喜地聆听佛陀的开示,退回本座端坐下来,静静地领受佛的胜妙法旨。

原文:

佛告阿难。汝我同气。情均天伦。当初发心。于我法中。见何胜相。顿舍世间深重恩爱。

阿难白佛。我见如来三十二相。胜妙殊绝。形体映彻。犹如琉璃。常自思惟。此相非是欲爱所生。何以故。欲气粗浊。腥臊交遘。脓血杂乱。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光聚。是以渴仰。从佛剃落。

译文:

佛告诉阿难:“你和我本是堂兄弟,情同同胞手足。当初你发心出家时,在我的佛法之中,你见到了什么样的殊胜景象,就使你立刻毅然舍弃尘世间深重的恩爱?”

阿难回答佛说:“我看见如来的三十二种胜相,殊胜美妙特殊超绝,身体晶莹剔透就像琉璃一样。我常常自己思量,如来的这种胜相绝对不是人间的情欲性爱所能生出来的。为什么这样说呢?情欲之气粗秽污浊,男女腥臊交遘,形成的人体也是脓血杂乱组合而成,不能产生殊胜、洁净、奇妙、清明的容颜,以及紫金光环。因为这缘故对如来殷切敬仰,所以跟随佛陀剃度出家。”

原文:

佛言。善哉。阿难。汝等当知。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汝今欲研无上菩提。真发明性。应当直心酬我所问。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心言直故。如是乃至终始地位。中间永无诸委曲相。阿难。我今问汝。当汝发心。缘于如来三十二相。将何所见。谁为爱乐。

译文:

佛说:“很好,阿难!你们应当知道,一切众生,从无始劫以来,生死相互接续,都是由于不知道恒常存在的真实不妄的心本性清净妙明、寂静真如,却常常产生各种妄想,这些妄想都不是真实的,所以就有六道轮回。你现在想要研究佛的无上菩提、真正钻研明白心性,就应当直心回答我所提的问题。十方世界的如来因为走着同一条修行圣道的缘故而出离生死、获得成就,都是因为用直心,内心和语言都正直的缘故,如此以至于从始至终所有的果位、地位,中间永远没有各种转弯抹角的言行,所以才能成就。阿难。我现在问你,当初你发心,说是由于如来的三十二相。那么是用什么所看见的,又是谁去喜爱敬仰呢?”

原文:

阿难白佛言。世尊。如是爱乐。用我心目。由目观见如来胜相。心生爱乐。故我发心。愿舍生死。

佛告阿难。如汝所说。真所爱乐。因于心目。若不识知心目所在。则不能得降伏尘劳。譬如国王。为贼所侵。发兵讨除。是兵要当知贼所在。使汝流转。心目为咎。吾今问汝。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译文:

阿难回答佛说:“世尊,这种喜爱仰慕,是用我的心和眼睛,由于眼睛看见如来的殊胜圣相,内心生起喜爱敬仰之情,所以我发心,愿意从佛出家、舍离生死轮回。”

佛告诉阿难:“如你所说,真是喜爱仰慕之情,由于心和眼睛,那么如果不弄明白心和眼睛在哪里,就不能得以降伏尘劳烦恼。就比如国王被叛贼所侵扰,想发兵讨伐剿除,这些兵必须知道叛贼在哪里。使你在六道生死轮回的,心和眼睛是过错所在。我现在问你,心和眼睛现在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