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接着讲《现观庄严智度窍诀论》。全论分四部分,今天是
甲三、论义,分二
乙二、所造正论,分三
丙一、针对欣乐广讲者之八现观分类,分二
丁二、广讲彼等之义,分三
戊三、(广讲果法身)可分为二:一、所依之身;二、能依之事业。
己一、(所依之身)可分为四:一、本性身;二、智慧法身;三、受用身;四、化身。
庚一、(本性身):
八现观有三种智慧,四种加行,果法身。今天是最后一个——果法身,在讲义中讲,它是修持上述四种加行之究竟之果。三智讲的是三种智慧,四加行是怎样去行持,最后是果法,最终获得的果位。
修持上述四种加行的究竟之果,便是法性本性身。果法,法身,也可以说自性身。佛在般若经里也宣讲了。
对此,佛经当中是以:“复次善现,无漏法如梦,不与有法相应,无法由自性相空,一切行相清净,彼等一切自性一相者谓无相,应知即是如来应供正等觉佛。善现,如是菩萨摩诃萨应学般若波罗蜜多。”等等来加以宣说的。
不仅有漏法,无漏法也是如梦的,显而无自性。不清净的显现是显而无自性的,清净的显现也是显而无自性的。此处“有法”是不是指有为法?不是。此处“无法”是不是指头无为法?也不是。
远离一切分别的,无论是无漏的功德,还是佛究竟的自性身,都是远离言思的。表达的时候只能通过这些来表述,其实是远离分别的。它不是有,也不是无;不是空,也不是现。他有空分和现分,这是从反体的角度分的,以分别念而分。其实他是无有离合的,远离一切边戏的。
这些道理不是弥勒菩萨自己创造的,而是佛在经中讲过,弥勒菩萨按佛的教言而宣讲。
关于究竟果位的分类,可以分五个:有分自性身、显现菩提身、法身、报身、化身;也有分不动金刚身、现前菩提身、法身、报身、化身的。
密宗的续部里主要讲五身,其他比如《现观庄严论》里讲四身。这里也有,比如圣解脱部不讲四身,只讲三身。自性身有二十一种无漏功德,他认为这是自性身之功德,而不是另外的一种身。狮子贤论师讲四身,先讲的是自性身——二十一种无漏功德,他本身是法身,还有报身和化身,四身及事业。圣解脱部只讲三身,三身及事业。也有归纳为法身和色身二身的。
有些论师认为这是矛盾的,有些论师认为不矛盾。麦彭仁波切的观点是不矛盾的,无论分二身、三身,还是四身、五身,只是归纳和分类不同而已。实际都是一个自性身、一个法身,并不矛盾。
先讲自性身。
能仁自性身 得诸无漏法
一切种清净 彼自性为相
圆满正等觉佛陀能仁之自性身,为即将宣说的圆满获得诸等无漏法唯一性相之一切种类清净之法。彼等智慧本体殊胜,自性为具备二种清净之法相的法界自性身,也即法性。
这里讲的“法性”是自性身的意思。
自性身有三个特征,比如成佛的时候,断证的功德就圆满了,断证的功德一圆满,佛的自性身就显现了,如来智慧德相就现前了。佛的自性身有很多清净的相。
第一个特征“证”,指证德方面,具足所有的无漏功德,所证的都已证得了。第二个特征“断”,指断障碍,断除所有的客尘,“客尘”即障碍。该断除的障碍都已断尽了。第三个特征是它的本体,彻底现前了自性清净之法性。无论是本具的如来智慧德相,还是本具的光明,都会现前。佛的自性身具足三种特征。
这里讲了具备二种清净之法相。二种清净是什么意思?一种是本来清净,第二种是远离客尘的清净。
这里,麦彭仁波切还讲了,所谓的自性也是佛性,但是在因地的时候,如来藏被客尘遮蔽了。一切众生具有如来智慧德相,被妄想分别遮蔽,就住在客尘里被遮住了,没有现前,如来藏的“藏”是这个意思。
以能断智慧断除所断的障碍,断证的功德圆满了,本具的功德就会现前。佛的智慧——二十一种无漏功德,再进一步分,有一百四十四种功德,都是本具的,现前的,不是通过因缘而生。妄想、分别、执着断掉,本具的德性就现前了,非因缘而生。这是麦彭仁波切的观点。
佛的自性身是现空不二的,清净身也是空性的。空性并不是我们想象的“空”,它是远离言思,超越的意思,即超越时空。佛性不是单一的现分,也不是单一的空分,而是现空不二。现空不二也是远离言思、超越时空的意思。按我们的思维,现分和空分无法双运,是矛盾体。其实,当你真正超越的时候并不矛盾。所以,无论是佛性还是最后我们获得的自性身,均是如此。
其现分,为证悟智慧自性力等无漏法;其法界空分,为原本无离无合现空双运之法性。这种暂时客尘清净而现前的本性,即称为“法性自性身”,这也是最究竟的佛陀智慧之身。
该法界并不仅仅是单空的部分,因为在基位之时,仅仅的单空并不是究竟的法性;而在果位之时,仅仅的单空也并非佛陀。通达仅为无而寂灭等诸佛之功德,是不存在一丝一毫的,这也是往昔诸大智者的言之所在,因为与佛陀之证悟相关,故而通达彼等境界也是毫无道理的。正如寂天菩萨所云:“若谓具心故,知则灭无知”。
因此,佛陀四身当中的任何一者,都不可能不通达一切相。五身、五智都是从反体的角度分的,其实都是一个体。倘若存在尚未通达的情况,就不会是佛陀。
这就是法性自性身,或其他佛经当中所说的“金刚智慧身”。这种无漏离系果之功德,乃一切万法之基础。离戏指远离一切客尘,法性自性身不是通过因缘新生的。比如空中有云彩,云彩被分散了,天空原本灿烂的面貌自然现前,都是本具的,没有新生的。尤其按宁玛派的观点是这样讲的。为什么要修行呢?为了断除客尘,分散云彩,没有其他的。云彩被分散,灿烂的天空现前,远离客尘了,本具的功德就现前了。是这样的关系,并不是通过因缘新生。
庚二、(智慧法身)可分为三:一、正说;二、殊胜之处;三、遣除争议。
辛一、(正说):
通达一切相之智慧部分,就称为“智慧法身”。如果要对通达一切相之智慧[一切种智]的唯一自性身分门别类地加以划分,则可分为二十一种无漏法。这里讲了一个智慧法身的所具有的二十一种无漏的功德,是从反体的角度分的。再仔细分,有一百四十四种无漏功德,无漏智慧。
具体包括:
顺菩提分法
(一)三十七顺菩提分法
1、四念处[四念住]: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及法念住;
2、四正断[四正胜或四正勤]:未生不善令不生,已生者令其断除;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其增长;
3、四神足:欲神足三摩地、勤神足三摩地、心神足三摩地、观神足三摩地;
4、五根:信根、正勤根、念根、等持根、慧根;
5、五力:成为以上五根之力的(信力、正勤力、念力、等持力、慧力);
6、七觉分[七觉支或七菩提分]:念觉分、择法觉分、精进觉分、喜觉分、轻安觉分[除觉支]、定觉分、舍觉分;
7、八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勤、正念、正定。
总共有三十七品,也叫三十七种顺菩提分法。
前面讲过,按大乘的教理,四正念、四正断、四神足是在大乘的资粮道阶段修持的,五根和五力是在加行道的时候修持的。最初是五根,最后变成五力。为什么叫五力?就是有对治违品的强大力量,“根”就变成了“力”,五根、五力本体是一样的。五根的时候还没有力量,五力对治违品有强大的力量,所以叫五力。七觉分是见道的时候修持的,在其他道也有,但在见道是主要修持的。八圣道是在修道的时候主要修持的。这是大乘的观点。
小乘对此有不同的说法。按小乘的观点,四念住是资粮道的修持,其他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是加行道的时候修持的。七觉支是见道的修持,八正道是修道的修持。此处是一样的。
大乘小乘有同的观点,但这里讲的是佛具备的功德,可以说从圆满的角度讲的,这些已经达到最最究竟圆满的一个层次。也可以说佛是无漏的,也是无分别的,佛都是本具的,佛以无漏、本具的智慧照见一切法,从这个角度讲的。
无量及解脱
(二)四无量:慈无量、悲无量、喜无量、舍无量;
这是二十一种无漏智慧中的一个。小乘也讲四无量,但是和大乘有很大区别。
(三)八解脱
1、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2、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3、净身(净色)作证具足作解脱;
第一个,内心里还有对色法等外境有耽着,为了遣除这样的烦恼,观外境色法等,也是一种不净观,最后腐烂,变成骨骼。第二个,内无色想,对色法没有太大的耽着,为了境界稳固继续修这种不净观。第三,已经稳固了,对一切外境色法观清净,对观所谓的清净的色法也生不起贪心。
4、空无边处解脱;“等”字所包括的:5、识无边处解脱;6、无所有处解脱;7、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心非有非无)。8、灭尽定解脱;是属于世间的灭尽定,识和想都灭尽。
这是八解脱。
九次第等至 十遍处自体
最为殊胜处 差别有八种
(四)九次第等至:包括四禅、四无色以及灭尽定;
(五)十遍处 :地、水、火、风四大,所有的外境观为地大,水大,火大,风大。
青、黄、赤、白四显色,再加上空无边、识无边的十遍处自体;
(六)八胜处 :1、以内有色想,观外色少胜处;刚开始不能观太多。
2、以内有色想,观外色多胜处两种形色四遍处[四胜处];这时可以观多种色等外境。
3、以内无色想,观外色少胜处;
4、以内无色想,观外色多胜处两种形色四遍处;
再加上:5青胜处;6、黄胜处;7、白胜处;8、赤胜处四种(显色胜处),为最殊胜之处,其差别共有八种;
八解脱、十遍处、八胜处,有很多地方都是一样的。有什么区别?刚开始,最初为了对治内心贪欲,这样观想色等法。十遍处为了扩大观想力、禅定力,扩大观想的范围而修持的。八胜处内心已经自在,禅定力就很大了。依靠无色无想的禅定来压伏对色等法外境的分别念,比如多少、好坏。
无诤与愿智 神通无碍解
四一切清净 十自在十力
下面即将宣说的:(七)无染三摩地[无诤三摩地] 与(八)愿智 ;
无染三摩地和愿智下面会单独讲。
(九)六神通: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他心通、宿命通、漏尽通;
(十)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佛是无碍的。
(十一)四一切清净:(所依)身清净、所缘(受用)清净、心(三摩地)清净、智清净;
(十二)十自在:
1、命自在:可以自在掌握寿命。
2、心自在:智慧方便,不受挂碍。
3、资具自在:一切条件都具备。
4、业自在:讲他本身的功德,给众生现前的时候不一定,看众生自己的福报。若众生与佛的境界相似,显现的都是这样的;如果不是,就不一定了。这讲的是佛本身的功德和智慧。
5、受生自在:生死是自由的。
6、信自在:了知一切众生的根性。
7、愿自在;所有利他的愿望都能实现。
8、神力自在:有六种神通。
9、智自在:如所有智,尽所有智,一切自在。
10、法自在:八万四千法门,可以根据众生意乐,自在宣讲。
这都是佛的功德。
(十三)十力:
知处非处智力:佛彻底了知行善就能得到快乐,行恶就会得到痛苦。善恶因果非常细微,只有以佛的智慧才能彻底了知。
知业异熟智力:善业、恶业一切相应的果,如是因、如是果,都彻底了知。
知根胜劣智力:哪个众生根基好,哪个众生根基差,哪个众生根基在哪里,都知道,彻底了知一切。
知种种界智力:众生的意乐,众生的所想,都彻底了知。
知种种解智力:众生的智解千差万别,佛也都能了知。
知遍趣行智力:哪个众生去了三恶道,哪个众生去了三善道,也都彻底了知。
知静虑解脱等持等至智力:一切禅定的因缘、本性、功德,都自在,具足等持等至力。
知死生智力:彻底了知众生的生与死。
知宿住随念智力:佛彻底知道众生宿世的因缘、宿命。
知漏尽智力:烦恼障、所知障以及细微的习气都彻底断掉了,这种智慧力。
四种无所畏 及三种不护
并三种念住 无忘失法性
(十四)四种无所畏: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出离道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
佛是无所畏惧的。佛刚诞生时就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佛在印度金刚座下是示现成佛,之前已经在密严刹土成佛了,所以诞生时才会这样说。对佛来说轮涅是平等的,地狱和天堂没有丝毫区别,还有什么畏惧?“我一切都了知,我是遍知。”
(十五)三种不护:不覆藏身、语、意三者之过失;
我们修行的时候要以正知正念护持身口意三门,而佛不用护持:“我就不用了,已经彻底放松了。”这样自然就不造业了。境界真正达到最究竟的时候是不会造业的。表面上看在造业,实际上不会造业,因为他已经都放下了,无有挂碍、无有恐怖了,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十六)三种念住:于恭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喜之心念住;于不敬听受所说法者,不以为怒之心念住;于听及不听二者,不以为喜怒二者之心念住;
他讲法的时候,听法的人以恭敬心欢喜地听,他也没有因此而高兴、兴奋;听法的人没有意乐,不恭敬,他也不会有任何的不喜欢、不乐意;听与不听,有无意乐,有无恭敬,也都不会喜欢和生气,没有任何区别,而是一种平等心,我们可能有这种区别。
对佛本身来说是这样的,但是对众生显现的时候是不一样的。其实,佛是不需要这种气氛的,对他来说都是平等的,但是众生需要。比如传法的时候,那种场合跟参与的人有很大关系,如果大家都有意乐,有恭敬之心,就会有很好的气氛,有一种强大的磁场,在这种气氛当中才能真正感应道交。
(十七)无忘失法性:在利益众生方面不忘失或者不越时;
众生的根基、因缘到了,佛一定会示现在他面前。比如,当指鬘王杀了九百九十九个人时,因缘成熟,佛就出现在了他的面前,他皈依佛门后,获得了成就;又如额巴拉比丘尼,出家前先后跟了九个男人,但是这九个男人都死了,导致了她崩溃、绝望。她想自尽的时候,佛出现在她面前,她皈依佛门后获得了成就。所以,即使波浪离开了大海,佛的事业也不会离开众生。如果众生的因缘到了,佛的事业就到了;因缘不到,勉强也没有用。
即使是出家人,虽然在寂静处,但如果因缘没有到,佛也不会显现在你面前;若是因缘到了,佛就出现在你面前了,不会越时。时机到了,其实就到了。佛的事业是周遍的、永恒的。周遍的意思是无处不在——在一切处当中存在,哪里都有,任运自成,根本不需要勤作;恒常的,在一切时当中存在。好比你的碗里有水,月亮的影子自然就浮现在水面上;如果你的碗里没有水,月亮的影子就不可能浮现。你的因缘到了,佛的事业就到了。
永害诸随眠 大悲诸众生
唯佛不共法 说有十八种
(十八)永害诸随眠:彻底永断三门烦恼障与所知障之随眠种子。
从根上断除二障及其种子,就不会再产生了。比如一棵树,若是连根拔起,就再也不会发芽结果了。同样,烦恼障和所知障及其习气随眠种子都断掉了,就不会再产生烦恼障和所知障的机会了。
(十九)为诸众生成办利乐之大悲。
佛的慈悲是无量无边的,众生在哪里,佛的慈悲就在哪里。慈无量心、悲无量心,对所有众生有同样的慈悲之心,没有远近的差别。可能有人会说:“怎么没差别?阿难离佛那么近,而我连面都没有见过。”这都是众生自己因缘的问题,也是自己的感召,跟佛没有关系。对佛来说没有远近。因缘到了,佛就到了;因缘不到,即使是他的亲人——生他、养他的父亲净饭王也没有用,不会得到佛的加持,佛的事业也不可能融入到他的相续中。对佛来说没有远近、亲敌的区别,都是平等的。
我们讲加行的时候,大乘佛法里讲的慈悲心是平等的,对有钱没钱的人,对有权没权的人,对健康非健康的人……都平等对待。世间人就不一样了,只同情没有钱的人、不健康的人,这都是分别,是不究竟的大悲心。
(二十)十八不共法(指跟声闻缘觉的不共);
行为所摄的六种: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已舍;
身无失:从佛的自性身的角度来说,不会因为身对众生造成伤害。有的人对佛也产生邪见,以佛为对境造的业,这都是众生心的显现,跟佛没有关系。
口无失:不会有粗暴的语言,不会因为口的语言伤害他人。
念无失:他的心在一切处当中如如不动,很专注,所以他了知一切法。若是我们能做到,也能了知一切法——了知一法同时就了知一切法。因为我们不专注,所以没有禅定。
无异想:指没有好坏、多少等分别。
无不定心:始终是禅定的状态。
无不知已舍:舍也是了知而放下。当真正通达一切法时不要失去一个法。此时舍是放下,没有其他。
证德所摄的六种:欲无灭、精进无灭、念无灭、慧无灭、解脱无灭、解脱知见无灭;
欲无灭:对善法的意乐无灭尽。佛对善法的意乐无有灭尽,无有退转的时候
。精进无灭:精进没有退转的时候。这些功德已经达到最究竟圆满的层次了,怎么可能退失?
念无灭:指正法的念,心里有正法、正念,无有退失。
慧无灭:智慧达到了究竟圆满,没有退失的时候。
解脱无灭、解脱知见无灭:无退转的意思。
业所摄的三种:身、语、意三业智为先导并随智慧;
一切身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语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一切意业智为前导随智而转,三业所摄都不离无漏的智慧。
时所摄的三种:智慧知过去、未来、现在三时无碍。
过去时在过去了知,未来时在未来了知,现在时在现在了知,以智慧通达一切。
以上所说的唯佛所有之不共法,一共有十八种。
及一切相智 说名为法身
一切相智包含尽所有智和如所有智。了知一切法都是空性的,这是尽所有智;了知一切缘法、显现,是如所有智。佛既了知相,也了知体。而我们一讲相就不了知体了,一讲体就不了知相。体和相、空和现,始终无法互融为一体。
(二十一)包括一切相智,与“及”字所含摄的道智与基智二者。
若加上内部分类,则以上所述的二十一种无漏法一共有一百四十四种,这就是所谓的[说名为]“法身”,即智慧法身。
另外,虽然上述菩提分法等等的名称与有学道阶段菩提分法等等的名称是一致的,但这些法却是从以寂灭心与心所之戏论的无二智慧来照见的反体来进行宣说的。事实上,佛陀所有的菩提分法绝对不同于有学道圣者所有之菩提分法。
有学道的时候讲的和佛地讲的这些功德是完全不同的。
辛二、(殊胜之处)可分为二:一、无染三摩地之殊胜;二、愿智之殊胜。
前面没有讲的在这里讲。从殊胜的角度来讲,虽然声闻缘觉也有,但佛比他们更殊胜。
壬一、(无染三摩地之殊胜):
声闻无诤定 离见者烦恼
佛无诤永断 聚落等烦恼
声闻等等的无染三摩地[无诤定],是在见者方面事先进行观察,倘若自己会因位于村落等处的人群等等而产生烦恼,就避而不往,从而远离的无染三摩地。
而作为佛陀如来的无染三摩地,则是为了永断彼等补特伽罗诸烦恼相续而深入村落[聚落]等等的,故而是以灭除或者消灭彼等补特伽罗之烦恼相续为目的的,这就是佛陀无染三摩地[无诤定]的殊胜之处。
无染三摩地是指没有污染、没有烦恼。声闻缘觉也有无染三摩地,但是他们会观察,在什么地方,跟什么人会生烦恼,他们就会远离。因为他们怕这些对境,所以要逃避。实际上他们就是求自我的解脱,最终获得了寂灭的解脱、暂时的解脱。而佛不是,哪个地方有需求,哪个众生有烦恼,佛就会到这个地方,到这个众生身边,以各种方便遣除众生心里的烦恼。佛已经达到了“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境界,已经超越了,任何外境都影响不到内心,没有任何畏惧,所以他不会远离外境,不会在对境中逃避。他可以遣除众生的烦恼,但是自己却“莲花出淤泥不染”,即使在轮回里,即使在凡夫身边也不会有任何染污、烦恼。这是和小乘声闻缘觉不同的地方。小乘声闻缘觉没有这种能力。
壬二、(愿智之殊胜):
佛所有愿智 任运无碍著
无障碍常住 普答一切问
虽然总的说来,愿智是依靠禅定心而生起的,但佛陀所有的愿智,却远远超胜于声闻之愿智,具体包括以下五种殊胜。这五种殊胜,声闻缘觉是没有的。
(一)无需勤作任运自成;他做任何利众的事情都是任运自成,无有勤作。
(二)无有烦恼障或相执习气之碍著;障碍——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都彻底断掉了。
(三)由于远离了所知障,故而能无有障碍地通达一切所知。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都彻底断掉了,没有任何障碍,所以无碍地通达一切法。
(四)因为常时处于定中,所以是常住的;我们经常说“如如不动,了了分别”,一般人谁能做到?只有佛才能做到即了了分明,又如如不动。无论吃喝玩乐都在禅定中,都是超越的境界,我们是没有办法了知的。
(五)能同时普遍地回答一切问题。佛能解一切疑惑,而声闻缘觉就没有这个能力。比如生祥居士有出家的善根,但是阿难、目犍连、舍利子都没有了知,他们以神通观察也没有观察到这个善根,所以拒绝他出家。后来生祥遇到了佛陀,佛陀以神通观察,无量劫前他是一只猪,有狗追他,他绕着佛塔跑,尾巴上的泥甩到了佛塔上,正好把佛塔上的裂缝补上了。这个功德善根,阿罗汉就无法了知,因为太久远了。有很多这样的公案,他们不知道而佛知道;很多问题他们无法解答,但是佛能解除一切疑惑。
辛三、(遣除争议)可分为二:一、遣除于法身常住之争议;二、遣除于周遍恒常之争议。
众生会生起两种疑惑,这两种疑惑要解开。
壬一、(遣除于法身常住之争议)可分为二:一、正说;二、以比喻论证。
癸一、(正说):
若善因成熟 于彼彼所化
尔时能饶益 即于彼彼现
如果有人提出:倘若佛陀不存在远近之分,那岂不与针对不同所调化者,而分别显现与不显现的情形相违了吗?
佛的事业是恒常、周遍、任运自成的,没有远近之分。他们认为有的众生见到了佛,得到佛的加持;有的众生见不到佛,得不到佛的加持,有这样的区别,这是矛盾的。佛的事业是恒常、周遍、任运自成的,但佛的显现要靠众生的善根和福德。
佛陀现身之善因,若能依凭所调化者相续之成熟而成立,则能于尔时、彼处,以宣说妙法等方式,来饶益彼等所化补特伽罗。在那个时候,佛陀之身像即能于彼处,在彼等所化者面前如实显现并作饶益;倘若不具备上述条件,佛陀之身像就不可能显现。
如果众生的善根和福德成熟了,佛随时都会出现在他面前,给他传相应的法而利益他,他就能得到解脱;如果众生没有这个善根和福德,或善根和福德不成熟,佛就无法出现在他面前,也无法给他传授相应的法,所以无法解脱。好比“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一直就在虚空中,如果千江没有水就不会出现月亮的影子。同样众生没有福德佛就不会出现。如很多边鄙地的众生善根和福德没有成熟,佛就无法出现在他们面前。所以跟佛没有关系,佛本身是没有远近的。
癸二、(以比喻论证):
如天虽降雨 种坏不发芽
诸佛虽出世 无根不获善
譬如,虽然帝释天等天王普降喜雨,但如果种子因烧焦等原因而毁坏,就不可能发出苗芽。同样,虽然诸佛世尊出现于所调者之世界,但由于无有亲见佛陀之善根,故而不能获得体会闻法等善举的机会。
种子毁坏了,被火烧焦了,雨水再多也不会发芽结果。不是雨水的问题,是种子自己的问题,因为种子已经烧坏了,所以没有结果的能力。佛的事业是恒常、周遍、任运自成的,但是众生的善根和福德不成熟,无法饶益到众生。
壬二、(遣除于周遍恒常之争议):
如是事广大 故说佛为遍
即此无尽故 亦可说为常
如果有人提出:既然如此,则由于是刹那而生,并仅仅位于色究竟天密严刹土的缘故,所以,佛陀法身不应该是周遍恒常的。
佛的智慧是刹那照见一切法——有漏、无漏、轮涅等一切法。他们认为一刹那不能有分别,一刹那怎么是恒常的呢?既然是一刹那,就不能恒常,二者是相违的。
而且你们说佛在密严刹土成佛,密严刹土肯定是固定的地方,怎么能说是周遍呢?
从凡夫思维的角度想确实是这样的,也是这样辩论的。
回答:如上所述[如是],(诸佛)于十方三世之所调者前,任运自成地显现身语之一切形象,为普天下的有情作出了广大的事业,因遍满一切方所,故说佛陀为周遍;又因此等(诸佛)于乃至后际间均无穷无尽之故,所以亦可以将其说为是“恒常”。
刹那是远离言思的,恒常也是远离言思的,不是和刹那相对的恒常。如果我们承许和刹那相对的恒常,确实有这个矛盾,有这样的过失。但我们不是这样承许的。我们说的“恒常”是远离言思的,是超越时空的意思。所以在超越的境界里,一即是一切,一切即是一;刹那即是恒常,恒常即是刹那。
再者,密严刹土如果是个固定的地方,确实有这样的问题,有这种过失,但其实不是。密严刹土指的是我们的自性,它是周遍的。所以佛在密严刹土也是周遍的意思,这两个问题都不存在,也没有任何过失。
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
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诸有情。
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
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
达雅塔,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
上师仁波切宣讲于2018年10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