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西元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十五日 地点:台北国父纪念馆对象:法师、居士 一、错误的知见 二、世间的知见 三、知见的层次 四、佛教的知见 各位法师、各位护法居士: 今天是佛学讲座的第三天,也是本次讲座的最后一天,今天我所要讲的题目是:“佛教对知见的看法”。 我们对很多问题,各人有各人的看法,对于大千世界,乃至整个宇宙人生,也都别有一番不同的见地。每个人的立场不同,见解也就不一致,但是并非人人的看法都是“真知灼见”。由于世俗的尘垢累积日深,使我们原本清净的心蒙上了污染,以这颗已经不再是明镜的心去观察世象,难免会产生偏差的见解,如何培养正确的知见,以把握真实的人生,是我们重要的课题。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在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上证悟宇宙人生的真象,佛陀开悟后的第一个念头就是要救渡众生。但是佛陀所证悟的真理,却和世人妄知妄见大不相同。例如众生以五欲为快乐,而佛陀却认为五欲是痛苦的根源。佛陀体证真如佛性才是我们的本来面目、真实生命,然而众生却认为它是虚幻不实。众生在六道轮回的生死大海之中浮浮沉沈,却拒绝佛陀慈悲的救度。成道后的佛陀想到他所证悟的知见,不容易为一般的凡夫众生所接受,为了激发众生重法的心,他曾想进入寂静的涅槃境界。后来由于梵天的劝请,更为了怜悯深具善根的少分众生,因此才住世讲说佛法,普施甘露。众生对于错误知见的执着,有时连佛陀都无法加以遽然改变。 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些相识但是不相知的人,由于彼此见解不同,而产生无谓的争执。譬如社会上有些人看到我们就说: “哎呀!真可惜,你怎么出家了呢?” 出家是一条追求宇宙人生真理的大道,是值得庆幸欢喜的事,何惜之有?不懂出家求道,自弃真理之门,不是更令人惋惜的么?因此我们对事物的了解,应该摒除己见,站在对方的立场去了解,才不会失之主观。 一般人对于宗教信仰缺乏一颗虔敬的心,认为宗教是用来祈福求财、消灾化凶,进趋名位富贵的道具,而不知道宗教的真正意义在于牺牲奉献。譬如我经常听到一些信徒对我说: “师父,我不要念佛了!” “你念佛二十多年,为什么不念了呢?” “我以为念佛就能事业顺利,财源滚滚而来。最近我和朋友合伙做生意,不想被对方倒闭了。佛菩萨一点也没有保佑我发财,又何必念祂呢?”他振振有词地回答我。 我一听恍然大悟,原来他把佛菩萨当成财神爷来侍奉,视为保险公司一样,来经营自己的财富。这种贪餍的功利态度,如何能与诸佛菩萨施与行慈的悲心相应呢? 也有一些信徒对我抱怨说: “师父!我不要吃斋了,我长年吃斋茹素,仍然体弱多病,不离医药。” 他之所以持斋并不是站在慈悲的观念上,而是为了益寿延年、长保健康,由这个事例本身来看,他的心态就极其不健康了。事实上身体要健康,必需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制,有适当的运动,有了这些因,才能收到健康的效果,健康有所以健康的因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不能理念不清,混为一谈。假如这个人能够怀抱佛菩萨不忍食众生肉的慈悲心去吃斋,并且持之以恒,必定能够由心理的健康发展至身体的健康,所谓“心广体胖”就是这个意思。因此我们对于世间的一切,要有正确的知见,才不会陷入愚痴。那么,什么是正确的知见呢?佛教对知见又有什么看法呢?我分成四点来说明: 一、错误的知见 (一)身见 一般人总以为我们这四大五蕴假合的身体是实在不变,因此执持不放,而不知道我们的躯体只不过是一栋房舍。再坚固的房子住久了也一定会朽坏,大限来临,任何人都必须搬离这所房子。执着于身见的人,往往视有形生命为实有,极力追逐于声色犬马的娱乐,而不知道人生另外有更高层次的境界。 (二)边见 所谓边见就是坚持一端的见解,譬如坚持世间为恒常不变的常见,断灭虚幻断见;世界有边的有边见,世界无边的无边见;肉体和灵魂为同一境的同见,互为相异的异见;如来死后尚且存在的有见,如来死后便归幻灭的无见等等偏执于一方的思想,都是边见。 执持断见的人认为人生无论行善作恶,最后都将归于虚无幻灭,死亡之后一切将不复存在,因此世间的道德伦理没有存在的意义,只有及时行乐才是实在的。断见的人容易沦为纵乐主义。相反的,常见的人认为生命为实体,人死了下辈子仍然会再做人,而不知道生命随着善恶业去轮回流转。不论常见、断见,或者是有见、无见、同见、异见等,都是远离中道的错误思想。 (三)邪见 所谓邪见,泛指一切邪恶见解,举凡遮无父母、不信因果、不敬三宝等十种邪曲的见解,都是障碍慧命的邪见。有人对于佛教的因果思想,产生一种乖僻可怕的论调说:既然佛教主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因果思想,那么人如果打死一只蚊子,来世将转生为蚊子;打死一只苍蝇,下辈子将投胎为苍蝇;我现在只要杀死一个人,将来一定可以出世为人。这种似是而非的说法,对于因果业报不能真正地去了解,完全是一种断章取义、一知半解的诡论。事实上“种”了杀生业因,必然会“得”杀生的果报,这种“种”什么的关系,是不会改变的。犯了这种毛病的人,好比照相,镜头还没有调整就按下了快门,自然把真象弄模糊了。 社会上大多数的人,往往把宗教信仰视为求取荣华富贵的敲门砖,以为祭拜神明,就可以高官厚禄、事事顺心,而不知道求财有求财的因果,信仰有信仰的因果,不可混淆不清,而留下笑柄。 有一个年轻人热衷于事业,一心想发大财。他听说王爷很灵验,只要到庙里去恳求王爷庇佑,一定能够如愿以偿。一天天刚亮,他就兴致勃勃地骑着摩托车到王爷庙烧香祈愿。礼拜之后,匆匆忙忙地跨上车骑扬长而去。一路上风驰电掣,好不畅快!得意忘形之际,半路上不巧一头撞上桥墩,当场毙命。青年的父亲听到这个噩耗,悲愤交集,认为王爷没有保护他平日宠溺有加的独生命脉,怒气冲冲地到了庙宇,指着王爷神像破口大骂: “我的儿子虔诚的祭拜你,你不但没有感应,还使他丧命死亡,这个没有灵验的王爷,今天我非打烂你的神像,拆毁你的神座不可!” 说着卷起袖子准备动手,一副气势汹汹的样子。站在一旁察看半天的庙祝一看情况不对,赶紧上前劝阻说: “老先生!你不要愤慨,其实你的儿子来礼拜王爷的时候,王爷感动他的虔诚,也曾想救护他。可是令郎礼拜之后,骑着野狼一二五的摩托车掉头就走,速度太快了,任凭王爷焦虑的骑着白马在后面如何追赶,都望尘莫及追赶不上,因此才不幸撞死在桥头的呀!” 这位年轻人由于行车速度太快,当然要尝到超速的因果,怎么把一切的责任推诿给神明,怨恨神明不保佑他呢?世间上有许多不明事理的人,自己违背了因果道理,却责怪他人没有帮助他,这些都是愚痴邪见。 (四)见取见 所谓见取见就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的学说为绝对之真理而排斥他人的见解,固执己见、自是非他,不能容纳异己的存在。 有一些人明知自己的见解错误,却仍然一味企图掩饰己非,并且想积非成是,这种以非为是、以邪为正、以恶为善的错误知见是非常危险的。 (五)戒禁取见 所谓戒禁取见就是持守非法的戒律、非法的教条,以此为求取人天福报的道具而执迷不悟。譬如有的人自命清高,行为怪诞,蛊惑民众,败坏淳朴习俗,更可悲是一些无知的老百姓不但不能明辨是非善恶,反而挺身效蔚成风尚。比方有的人看到某人不食人间烟火,只以水果或清水裹腹充饥。就觉得此人神通广大、道行高深,崇拜得五体投地,甚至身体力行。其实不吃饭,只喝水、吃水果就是有道高僧值得尊敬吗?水里的游鱼,长年累月住在水中,天天以水为食,不是更值得崇拜了吗?山中的猿猴,每日啖果为生,不都变成圣贤了吗?一个人是不是有道行,并不在于形相上的刻意修为,而在于内心的实际观照工夫。 不久前报纸上报导一位凤仙姑闭关一百多天,寸粒不进、滴水不沾,并且元气充足出关的消息,引起社会上一阵骚动,某些村夫渔妇甚至因此把她奉为神明一般来礼敬。其实我们冷静观察这件事情,将会发现它的荒谬。花草树木尚且需要雨水才能生存,人不食五谷烟火还能够活命吗?根本上已经违背了自然生息的道理,更遑论修心养性了。像这种执着不如法的戒律的错误知见,就是戒禁取见。 错误的知见会障蔽我们的智慧,甚至会令我们丧身失命、永劫不复,不可不戒惧警惕!如何去除错误的知见,培养正知正见,是学道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二.世间的知见 太阳底下的万物林林总总,千差万别,世间上的芸芸众生对于事物的看法,也有种种不同的见解。这种种不同的见解,把它归纳起来,大体可分为下列几点: (一)世间以五欲六尘为乐 世间大部分的人,以物质感官上的享受为快乐,而孜孜矻矻追逐于声色犬马,事实上这种肉体上的享受并不是最究竟的快乐,心灵的舒安才是真正的快乐。譬如有的人万贯家财缠身、娇妻美妾在抱;住的是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穿的是上好名贵的绫罗绸缎;出门有汽车代步,入室有僮仆服侍,但是却没有一颗灵悟的“真心”,去体会生命的真实意义何在。欠缺这种“真心”的人,即使拥有全世界的财富,仍然是一个贫乏的人,而我们的世间却到处充满这种贫穷的富人。 根据经上的说法,五欲六尘的享乐,是有漏有染的。有漏是有缺陷的意思,有染就是有私心,有私心即伴随着烦恼。譬如有人贪着饮食之美、男女之欢而不知节制,仿佛飞蛾扑灯、春蚕作茧,自陷于痛苦的渊薮而浑然不知;世俗的享乐如剑上涂蜜,虽然味道甘美,却有杀身殒命危险。我们应该运用智慧去透视五欲的虚假,追求真实清净的法乐! (二)世间以立德立功为实 有的人对于物质享受虽然能够不忮不求,超然不恋,但是却以建立彪炳功勋、留名青史为一生的奋斗目标。立功立德固然为人生努力的方向,但是仅止于世间的成就。除此之外身心的清净,人格的升华,出世慧命的证成更为重要。 常听到有人抱着这样的论调:宗教是劝人向善的,我只要心地善良就够了,不必信奉什么宗教,其实这种观念是愚痴的看法。心好就不必信仰宗教,那么我们只要心好也不必吃饭了,心好就毋需乘车了?心好是为人基本的条件,生命的完成还需要许多的资粮为增上缘,才能办成。况且宗教并不仅仅止于劝恶向善这种个人的解脱层次而已,如何济度有情跻登清净乐土,才是宗教存在的真谛。我们既然有很好的心,为什么不发挥宗教奉献的精神,把这块良田美地献给有情众生一起来耕耘呢?却宁愿局促一隅,把心逼到狭路去了呢?立功、立德如果建立在这种狭隘的观念之上,即使能够传名千古,也不过是小我的精神而已,成就不了大事。我们倘若能够发菩提大心,从事服务大众的事业,生命将更为扩充,更具价值。 (三)世间以百年长寿为久 长命百寿是一般人热切的希望,医药的发达,是为了增长生命的方法手段,子孙的传衍,也不过是延续生命的另一种表达方式罢了,究竟多少春秋才算是长寿的呢?我们看到百龄人瑞就庆贺不已,以为是人生难得的幸福,事实上一百年的岁月就算是长寿了吗?活到了一百岁,难道就值得那么雀跃欢喜吗?如果以人类贪求无餍的心性来看,一百年的生命未免太短暂了。 过去有一个信徒请法师到家里诵经消灾,祈求延寿,法师就问他说: “你希望求得多少的寿命呢?” “我今年已经过了花甲之龄了,我只要能够再活二十年,也称得上是古稀人生,再也没有什么遗憾的了!”这个信徒一副心满意足的神情。 “你只希望多活二十年?二十年很快就会消逝,你可以要求更长的生命。” 那人一听,瞪大眼睛说道: “哦!还可以增加吗?那么四十年好了,图个百年大寿,人间稀有!” “四十年也好,一百年也好,都不过如白驹过隙,一转眼将消失得无形无踪,你应该祈求更长久永恒的生命!” 那个人一楞,慢慢的说:“师父!那么你认为我应该祈求几千年、几万年的寿命呢?” “求无量寿!” 世间的寿命纵然长寿如彭祖,充其量也不过八百岁月,和宇宙的亘古悠久相比,实在相距太远了。我们人生应该追求的是永恒无限的无量寿,证悟永远不生不灭的真如生命,而不仅是蜉蝣若寄的数十寒暑而已!事实上果真活到一百多岁,难道就真的那么幸福吗?我们不妨设身处地想一想:假设有一位一百多岁的老翁,他的儿子大约将近一百岁,孙子也已是七、八十岁行将就木的老人,如果命运乖舛,儿子、孙子先离开了人世,白发人反送黑发人,情何以堪?长寿又有什么快乐可言?只不过凭添更多的感伤无奈而已。况且耄耋之年,两眼茫茫、白发苍苍,行动不方便,凡事不顺心,如果精神上没有寄托,真是度日如年,百无聊赖,因此人生的意义不在活了多少岁数,而在于是否真实地活过,如果已经充分地发挥了生命的内涵,纵然是刹那,也是永恒。 (四)世间以迷信执我为真 有人以为信仰宗教是迷信的事,而不知道我们日常生活中充满了迷信的行为。譬如有的人每逢结婚寿诞,非要杀鸡宰羊,大事铺张,才认为够排场,为了个人的口腹享受,不惜罔顾众生的生命,活活拆散了多少恩爱的夫妻。为庆生而滥杀生灵,结褵而夺人之爱,不但违反最初的心意,更悖逆了慈悲的精神。更有一些人和朋友发生争执,到庙堂斩鸡头赌重咒,这种行为既愚昧又残忍。发誓应该是发自于自己内心,对自己行为表示负责的承诺,怎么是借个鸡头就能够加以约束的?况且生命是尊严,谁也没有权力剥夺第三者的生命,来对自己做任何的负责,一个人如果需要借着斩鸡头来表明自己信誓旦旦,那么此人的诚心也实在有待考验! 有的人信仰虔诚,遇到任何难题就求神问卜,祈求神明的指点,生病了就求些香灰吃吃了事,有困难时就烧烧金银纸消灾化厄。此人信仰的诚心固然令人赞叹,但是信仰的盲目不辨却令人不敢苟同。其实信仰首要心存敬意,知道奉献牺牲,不一定在财物上的施舍,纵然有多余的心力、金钱,也应该运用于修行的道路和大众的公益事业之上,广积功德,才能有丰硕的收成。 世间上的知见大抵似是而非,看起来好像是对的,其实是众口铄金,积非成是,其原因是导源于理念不清。而理念之所以蒙胧不清,是由于心性的污染。我们这颗心原本纤尘不染,由于无明造化,渐渐失去了清明,但是我们只要日日勤加拂拭,终会有光天化日,彻底明白的一刻。这一刻,就是知见涤清滤净的时候了;这一刻也是诸佛菩萨与我们同游毕竟晴空、自在清凉的佳时! 三、知见的层次 世间的现象千差万别,众生对万象的见解、看法,也有种种层次的分别。好比小学生有小学生童稚纯真的看法,中学生有中学生年轻浪漫的想法,大学生有大学生深远超迈的见地一般,随着年龄、阅历、根器的不同,知见也有深浅高下的不同境界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