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对财富的智慧分析
佛学里简单快速有效的求财之道 净空法师
佛菩萨对我们的帮助,我们通常讲,对我们的保佑,对我们的加持,没有别的,只是把这些道理给我们说明白,事实真相给我们说清楚。我们懂得这个道理,依照佛教给我们方法,自己去修,就能够得到殊胜的果报,这是佛菩萨加持,这就是佛菩萨保佑,千万不能够迷信。
因此,真正明白人,真正觉悟的人,我们财富要放在哪里好?你看看现在的社会,股票上投资、房地产投资,这个我都搞不清楚,我对这个外行。种种方法来经营财富,听说这一两年经济不景气,一百万变成十万,很多人自杀了。而佛在经上告诉我们,“财为五家共有”,不是你的,只不过是在你面前让你看看而已,你就以为这个财富是你的,错了,你是心随境转,每天日子过得苦不堪言。谁给你这么多苦,自己作的自己受,真正是自作自受,迷惑颠倒。
佛教给我们,怎样才能发财?布施,供养。供养父母、供养三宝,布施一切众生,你的财用不会缺乏。诸位要记住,财用不缺乏就行,不必要累积,不必要多,多了,灾难就来了,祸害就来了。所以财要知道散,儒家也说“积而能散”,能散财是最聪明的人。 在中国古时候,中国人也供财神,哪个都想发财,供财神。
但从前人有智慧、聪明,他不迷信。财神是哪一位?听说现在大陆上人供财神,可能也被台湾传染,台湾供财神,供关公,三国时候关羽,关公与发财有什么关系,毫无关系。关夫子这个人,我看其他的长处没什么,忠义这两个字他做到,我们要是供关夫子,学他的忠义,真正是威武不屈,富贵不淫,是我们做人的典范。他在曹操那一段时间,曹操是用尽了心机,希望他真正的投降为他所用。可是关夫子身虽然在曹营,心是常常念着贤主,这是后人最好的榜样。他虽然是过五关、斩六将,回到贤主那边,曹操对他还是非常佩服。这样忠义的人,在这个世间难找,不但现在没有了,古时候就很少。现在人不讲忠义,见利就忘义,哪个地方待遇好一点,地位高一点,立刻跳槽就走了。所以这样的人,都应当供养关夫子,常常看看他,自己生惭愧心。
中国古时候供财神,供谁?范蠡。读古书的人也许知道,他是战国时代,越王勾践的大夫。越王也相当了不起,诸位要晓得,这是自古以来,中国、外国,英雄豪杰建立一个政权开国倒不是真正困难,国家灭亡之后再复兴太难太难了,在历史上很少见。灭亡之后能复兴不容易,在中国历史上,越王勾践是第一个例子,他成功了。他确实被吴国灭了之后,能够再复兴、能够再复仇,得力于范蠡、文种这两个人的帮助,越王这两个人是左右手,帮助他恢复了国家,反过来消灭吴国。 范蠡聪明,大功告成之后,他就劝文种赶快离开,越王勾践这个人,他认识很清楚,“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劝他要离开,保全自己的生命。越王勾践在患难的时候,这些有才干的人,他非常重视,天下太平,他不要了,怕他造反,总想方法把他除掉。所以范蠡聪明,他自己离开,留了一封信给文种,文种看了之后,以为未必像他说的那么严重,结果果然不出范蠡所料,勾践赐文种自尽,所以文种死了,自杀了。杀功臣,在中国每一个朝代几乎都有这个事情。 范蠡偷偷的跑了,改名换姓,改名叫陶朱公,去做生意去了。他带着西施,一道去做生意去了。做生意没多久,发大财;发了之后,把他的财统统布施,救济贫苦,统统散尽,再从小生意做起。又做几年,又发了;发了,他又布施。史书上记载“三聚三散”,他能够散财,布施恩德,这是做生意人好榜样。做生意人赚得社会钱,大家取之于社会,还用之于社会,所以供养他做财神很有道理。模范的商人,我们经商、营利,要以范蠡作模范,他是真正聪明,真有智慧、真有学问,无论做什么他都成功。所以要懂得散财,懂得与一切众生结恩惠,我们佛法里面讲结缘。众生受你的恩惠,我们自己会遭难吗?不会。没东西吃了,自然有很多人送东西来,那个多自在;没衣服穿了,有很多人送衣服给你,你一样都不会缺;没有房子住,人家送房子来。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果报?布施,你只要肯布施就行了,福报自然,你说这个多自在。
所以钱不要去投资,不要放银行,放什么都靠不住,布施给一切众生,那就是最牢靠的,决定丢不掉,而且那个利息比你们今天做什么生意的利息都要厚,不知道要厚多少倍,我跟大家讲的话,真心话。你们要不相信,我本身就是个例子,十方供养来的,我统统布施掉,我走到任何地方,身上不要带一分钱,想什么人家都给我送来,都供养,用不尽,这个多自在。物质生活的受用,真正是随心所欲,没有丝毫的缺乏。
我这个人前世没修福,一点福报都没有,我这个福报是什么时候修的?学佛之后明白这个道理,我才真干。布施这个方法,章嘉大师教给我的,我真做,做了非常有效,我深信不疑,真正相信他老人家教给我,“佛氏门中,有求必应”,只要你肯施,你要是缺乏什么,心里一想就来了,就有人送来,妙不可言。早些年,那是修得还比较少,但是就有感应。我在求学的时候,生活非常清苦,不是一般人能够过的那种日子。我想的是什么?经书,要研究经教,想经书;这心里一想,大概总是个把月,就会有人送来。我只记得有一部书《中观论疏》,我想了六个月才有人送给我,那是最长的一次;其他像《华严经疏钞》,我刚学佛的时候,心里就想这个,一个月就有人送给我。真的是有求必应,只要是如理如法的去求,没有不感应的。我明白这个道理,了解事实真相,而且这么多年来,从二十六岁学佛,我就真干,这老师教给我的,我就真干。愈干,感应愈不可思议,所以我对于佛在经上讲的字字句句,深信不疑,你能够依教奉行,自己得利益。
这是说财布施,布施财得财富,布施饮食你就得饮食,布施衣服得衣服,布施房屋你就会得房屋,灵得不得了。那么,要怎么样修福?老师教给我,要发心弘法利生。弘法利生是一切为众生,不是为自己;如果是为自己,得不到福报,得不到长寿。我很听话,肯照作,我就学布施,果然就有福报了,而且福报愈来愈大。为众生,就是自己的寿命没有了,我现在的寿命,是大家的福报,众生的福报。
“佛氏门中,有求必应”,佛法可以改造你的命运!我们想自己健康长寿,就要修无畏布施;自己想得大富,修财布施;自己想得聪明智慧,修法布施。全世界的人,都在追求财富、聪明智慧和健康长寿,可是,求到的只是少数,求不到的是多数。为什么他求不到?他不懂得修因。不懂得修因,哪里来的果报?善因善果,这是因果定律,你一定要懂!
?怎样追求财富
缘起的色身,必须假衣食才能延续。尤其在工业化社会,我们的个体生存和他人是分不开的,没有农民为我们提供粮食,没有各行各业的劳动者为我们提供生活所需,我们将寸步难行。一方面,我们要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财富;一方面,我们又要通过财富去交换他人的劳动成果。所以,学佛的人同样需要财富作为生存保障。那么,佛弟子应该如何追求财富呢?
1、明了因果
佛法告诉我们:如是因感如是果。世间的一切吉凶祸福都不是偶然的,都是沿着因缘因果的规律在发展。
佛教讲三世因果,因而对人生也要从三世因果中去认识。贯穿着三世因果的力量为业力,包括引业和满业。引业决定了我们生命的趣向:或升天享乐,或堕落地狱,或继续为人;而满业则决定了我们一生中的穷通祸福。所以说,人生的一切现象并非偶然,而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明了人生因果的最大意义就在于,我们可以主动把握自己的命运,为未来人生规划美好的蓝图。如果我们真正懂得命运就是由自身行为所决定,也就不会因失意而抱怨天道不公;更不会带着侥幸心理去为非作歹。财富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赚钱同样有它的因缘因果之道。其中的因,既包括往昔种下的业力,也包括今生付出的努力。除此而外,还有很多客观的因素,如市场的需求、致富的机遇等等。
2、广种福田
“人天路上,修福为先。”我们的生活顺利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自的福报。福报就像土壤,如果是肥沃的土壤,无论种什么都容易获得丰收;而在贫瘠的土地上,同样的付出却不会有同样的收获。为什么有些人事事如意?这并不是上天的格外恩赐,也不是命运的特别垂青,而是他们往昔种下的福田使然。所以对每个人来说,福报都非常重要。
收获是由播种而来,我们想要在人生中拥有福报,就要在深信因果的前提下广种福田。
福田有三,首先是恩田,对有恩于我们的一切,都要怀着感恩的心去报答,包括父母恩、师长恩、国土恩和众生恩。父有慈恩,母有悲恩,他们不仅给予我们生命,并将我们养育成人,为三界中最胜之福因。而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师长的教诲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生存的技能的培养,都来自师长的教育。国土恩也是我们要铭记在心的,因为国家为我们提供了生存的空间,提供了安全和福利的保障。再就是众生恩,世间生活是缘起的,要依赖各种条件,对一切有恩于我们的众生,都要知恩报恩。我们不仅要对人类要怀有感恩之心,对哺育我们的自然也要心怀感恩。一个心怀感恩的人,看到太阳升起时才会有感激的心情;听到鸟儿鸣叫时才会有欣喜的感受,否则就会忽略这一切的存在,更不会懂得去珍惜,去善加呵护。
其次是悲田,就是从慈悲心出发,尽自己所能帮助千千万万需要帮助的人。在菩萨道的修行中,利他与自利是一体的。当我们帮助他人的时候,所付出的爱心和努力,就播下了善的种子。这不仅能使他人获得利益,同时也能使我们完善自己的道德,升华自己的人格。
第三是敬田,就是恭敬一切应当恭敬的人,这里主要是指佛、法、僧三宝。因为有佛陀作为我们修行的榜样,有佛法作为我们修行的指南,有僧团作为我们修行的依怙,我们才能在生死流转中获得真实的依靠和解脱的途径。因此,三宝对我们可谓恩同再造。我们应当以至诚的心来礼敬三宝,有一分虔诚,就能获得一分佛法的受益。
3、生存技能
除了培植福田外,我们还应重视今生的努力,因为福报必须通过一定的形式才能得到体现。哪怕天上会掉下陷饼来,还需要我们伸手去捡,否则也是枉然。佛法所说的因缘,包括内因和外缘两个部分,内因需要外缘来成就。
在今天的社会,这就意味着相应的教育和职业训练。没有谋生的技能,即使拥有福报,也像堆在仓库里的种子一样,不会发芽、开花,更遑论结果?如果我们受过专业教育,或有一门实用的手艺,就业机会就会增加。在自力更生的同时,还能以一技之长为众生提供服务,为社会作出贡献:“若诸菩萨,求诸世间工巧明处,为少功力,多集珍财,为欲利益诸众生故。”工巧明为五明之一,包括一切正当的技术技能,能够使我们更好地创造财富。在《华严经?十地品》中,佛陀对此作了详尽的说明:“所谓文字、算术、图书、印玺、地水火风,种种诸论,咸所通达;又善方药疗治诸病:癫狂、干消、鬼魅、蛊毒,悉能除断;文笔、赞咏、歌舞、伎乐、戏笑、谈说悉善其事;国城、村邑、宫宅、园苑、泉流、陂池、草、树、花、药、凡所布列,咸得其宜;金、银、摩尼、珍珠、琉璃、螺贝、壁玉、珊瑚等藏,悉知其处,出以示人;日、月、星宿、鸟鸣、地震、夜梦吉凶、身相休咎,咸善观察,一无错谬;持戒、入禅、神通无量、四无色等,及余一切世间之事,但于众生不为损恼,为利益故,咸悉开示,渐令安住无上佛法。”
由此可见,专业技能不仅是生存的必要保障,也是菩萨利益众生的增上缘。俗话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如果我们有福报并且努力的话,无论学习什么专业,从事什么工作,只要奉公守法,都有致富的机会,都有成功的希望。
4、如法求财
前面说过,正命就是合理的谋生手段,也是修学佛法的八正道之一。将谋生方式作为修行的内容,足见其对于人生的重要性。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一生中的黄金年龄几乎都是在工作中度过。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将是最大的浪费;如果有意无意地造下恶业,就更是得不偿失。
什么才是正命的生活呢?作为公民,我们不能违背法律的规范;作为佛弟子,我们还不能违背戒律的准则。在家居士必须遵循的十种善行包括: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不贪、不嗔、不痴。反之,则是必须避免的十不善行。在佛经中,还列举了十种非法谋财的现象。可叹的是,这些不法行为至今仍然存在,并继续危害着社会大众。
一、窃取他财:以抢劫、偷盗、诈骗等方式窃取他人财物,或将拾取的财物据为己有。
二、违法贪污:包括走私贩毒、倒买军火及收受贿赂、偷税漏税等等。
三、抵赖债务:包括两种情况,一是欠债不还,以不正当手段抵赖自己的债务;一是侵吞他物,如故意倒闭或携款潜逃,从而侵吞他人的财物。
四、吞没寄存:以欺骗性手段,非法占有他人寄放或委托管理的钱财。
五、欺罔共财:在共同合作中,以巧立名目、伪造帐目等方式,将共同财产转移到自己名下。
六、因便侵占:利用职务之便挪用公款,损公肥私。
七、籍势苟得:利用职权替人办事,从中捞取钱财。
八、经营非法:包括漫天要价、短斤少两等不正当经营手段。
九、诈骗投机:包括造假贩假、以次充好等非法经营方式。
十、赌博淫业:开设赌场或色情行业以牟取暴利。
由此获得的不义之财,不仅会玷污我们的人格,遭受世人的唾弃,更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就像那对为黄金所害的父子一样,到付出惨重的代价时,已悔之晚矣。所以,我们一定要如法地追求财富。
如法求财包括开源和节流两个方面,正如佛陀告诉我们的:
“积财从小起,如蜂集众花;财宝日滋息,至终无损耗。
一食知止足,二修业忽怠;
三者当储积,以拟以空乏。
四耕田商贾,择地而置牧;
五当起塔庙,六立僧房舍。
在家勤六业,善修勿失时;
如是修业者,则家无损减。”
开源就是掌握各种谋生和致富的手段,节流就是勤俭节约、量入为出。同时,我们还要勤修善业、培植福田。只要做到了这几点,财富就会日益增长。
?佛教发财的方法
财富是每一个人都希望的,不过君子取财,取之有道。以佛教里面的发财方法,我提出六点来说明,其中前三点是一般世间所共有的发财方法,后三点是佛教发财的方法。
(一)勤劳
“黄金随潮水流来,你也要提早把它捞起来。”所以财富都是落在勤劳人的手里。我们中国流传一个故事:老祖母去世了,交代儿女说,我们葡萄架里的地底下,埋了许多的黄金。他的儿女就天天到葡萄架下面去挖去找,虽然黄金没找到,不过葡萄架上却结满了累累的果实。
(二)节俭
节俭可以得到财富。节俭也不是说,只光在金钱上的节俭,所以爱惜时间,你节俭时间,时间就是财富;不要滥用感情,感情要节俭,节俭了感情,就会拥有财富;你的生活上的物欲也要节俭,总之人生的福报是有限的,银行再多的存款,终有用尽的时候,留一点在那里,以备不时之需。
(三)宽厚
说话宽厚会获得财富,处心予人宽厚会得到很多方便,方便就是财富。我们交友宽厚,处世宽厚,所谓居心仁厚,就会获得富贵